新年之邀——对话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的嘉宾们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共度时艰”的2019已然与我们别去。即使在诸多悬而未决与不确定性中也依然蕴含着机遇,中国加速结构改革的定力有增无减、新经济生机勃勃,金融市场加速对外开放,中国资本市场跑步加入国际市场。
2020是承上启下的年份,从9到0,九九归原。而年代之变,蕴含了经济主脉的革新鼎故,也催动着各种新趋势的此消彼长。为此,2020年1月6日,富卫新年午餐会有幸邀请到了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及合伙人许思涛先生,携同刚参加完首席经济论坛的嘉宾们共同着眼探讨当下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着什么,包括Centennial Group董事/Centennial Asia Advisors创始董事及首席执行官Manu Bhaskaran先生,GIC首席经济学家及总投资组合管理负责人/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经济学家Prakash Kannan博士,《经济学人》新兴市场编辑Simon Cox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前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中国、蒙古和韩国国家业务局局长Bert Hofman先生,美林(亚太)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及亚洲工业部负责人Patrick Steinemann先生。
同时,富卫代表处荣幸地邀请到了宜信财富首席经济学家李琳女士,中宏人寿副总经理暨首席渠道官张希凡先生、金卫医疗集团高级副总裁陆培先生和上海美国商会理事会主席郑艺先生一起加入富卫新年午餐会,共同展望2020!
富卫中国合资公司拟任董事长康典先生首先为富卫新年午餐会致辞:“世界格局自‘二战’后发生巨变。作为一名金融老兵,于商业场上百战归来,坦率地讲,在商业世界中打拼的你我放诸全球更大的格局里,也只是茫茫大海中的小鱼,面对着充满不确定性和变化的外部环境,生存问题必然是占首要位置。对今天的讨论与分享,寄予厚望。”
午餐会中的讨论热烈而精彩,对当下中国经济以及对近期未来的预期,嘉宾们各抒己见,令人获益良多,特此整理与分享。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前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中国、蒙古和韩国国家业务局局长Bert Holfman先生:
中美贸易冲突就是我们所说的灰犀牛事件(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紧张局势并没有消失,并且将以此为背景在未来十年中。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贸易逆差,曾经与日本,现在是与中国。但是,贸易政策与贸易逆差并无太多关联。贸易逆差是储蓄的结果,美国长期以来储蓄水平是偏低的。
关于创新,美国依然不断有新的想法/商机涌现。在与美国的双边贸易中,中国仅获得GDP的3%,但是如果您看一下价值链的话,就会发现中国存在于所有环节。中国一直在崛起,作为现任大国的美国对此感到了不舒服。贸易紧张实际上是一项战略竞争,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担心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中国制造2025年计划》和其他一些大型计划正在引起西方的担忧,这些宏伟计划并未在中国广泛讨论,但仍然存在。作为破局的一种出路,中国应该集中精力发展本土技术。
美林(亚太)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及亚洲工业部负责人Patrick Steinemann先生:
我来自于美林美银银行,工作超过二十年,一开始在美国工作,之后被派往欧洲,过去12年当中被派往亚洲。我主要是负责并购相关的活动。在几个大型的中国跨境交易当中我都有所参与,其中包括东风汽车对法国雷诺等收购案。
近几年来,我们看到了中国国企的改革,看到对外活动越来越多,向美国和欧洲的投资也越来越多。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都越来越多走出去。纵观2016年到2018年的境外交易案中有中国参与的交易案,其中就包括一个价值人民币400亿有史以来最大的在欧洲瑞典的收购案。2016年青岛海尔通用电器的收购案,还有对德国的收购案都是非常大额的交易。这主要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想获得市场、产品、技术,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版图。
过往两年我们看到这些并购活动大幅下滑,境内境外都有所下滑,这是由于不同的因素,其中包括政策并不太允许国营企业走出去购买外国资产。同时也包括外国政府的审查,例如美国政府对于来自中国的并购有一些限制等等。展望未来,我们相信美国作为一个投资目的地,来自中国的并购案会减少,更多会到西欧进行并购,主要是为了获得新的技术、新的市场,新的客户,包括业务多样化。
德勤首席经济学家及合伙人许思涛先生:
保护主义是当前全球经济环境的另一大关键词,中美贸易关系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外部风险之一,但预计2020双边关系有望进一步改善。这是因为,中美历经多轮谈判后,对会谈的认知都更加实际,美方不再强求”一揽子改革计划“,双方暂时搁置了如国企补贴等棘手问题。目前,中美已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市场准入、企业补贴问题被认为可能是下一轮贸易磋商的焦点。实际上,此轮贸易冲突对中美长期管业也有正面作用,推动双方能直面问题,解决矛盾。
从中国内部环境来看,尽管正遭遇下行压力,但中国消费者的韧性依旧。消费市场的发展动力除了来自不断扩大的中产群体,2.3亿的Z世代人群(出生于1995-2009年)和小镇青年亦是推动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前者由于成长环境富裕、高度互联网化,消费需求更加前沿多样;而后者由于住房压力相对较小,所以在其他支出上购买力更旺盛。因此,以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为代表的消费升级趋势在中国消费者中持续发酵,如进口消费正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并且低线城市正成为中国进口消费的增量市场。
Centennial Group董事/Centennial Asia Advisors创始董事及首席执行官Manu Bhaskaran先生认为:关系是多边的。从贸易的角度来说,我们乐见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但是,我们也需看到其他的关系依然存在,包括战略、技术还有货币等等这样的多边关系,所以我相信冲突还会有。Manu直言,国际社会对中国解读往往不清楚,他们不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GIC首席经济学家及总投资组合管理负责人/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经济学家Prakash Kannan博士提到:世界正在经历着剧烈变化,过去5年,中国在全球贸易和技术领域不断增长的影响力,以及从全球制造商向全球创新者/创业者的过渡,正遭遇到日益增长的对国际安全的担忧和保护主义。中国正在寻求新的平衡在其日益重要的全球角色和民族对崛起的渴望之间,同时又身处在流动性紧缩、增长放缓和技术迭代的竞争格局。《经济学人》新兴市场编辑Simon Cox先生提到经济放缓太过的话,资本成本会变得非常高。同时需警惕美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另外,席间也谈到了最近的一些热点事件,例如日趋激烈的医患问题,Bert Holfman先生建议可从新加坡医疗体系的角度来寻求解决方案。新加坡历年医疗费用总额占GDP不低于4%,是美国的1/4、西欧国家的1/2。在医疗保健领域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新加坡基层医疗包含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两大部分。基层医疗服务中80%由私人诊所提供,另外20%由政府综合诊所提供。政府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人们去诊所看门诊,减少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就诊压力。而且,新加坡政府倡导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健康负责,首先自付医疗费用,然后是家庭、社区帮助,最后是政府补贴,以保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与可控成本的平衡,从而杜绝小病大医和过度医疗等问题。